最新动态

Newsroom

「出海创投」的风与坑

发布时间:2019-09-29
“现在的创投圈,特别对于出海创投,我们所聚焦的并不应该是风口在哪里,而是风什么时候才能来,风来了之后我们怎样能把握好。”

“远见者稳进,稳健者远行。”
 
9月18日,36氪在深圳举办2019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近百位主流投资机构的掌门人和创业领袖共话潜力赛道的发展机会,探究互联网中场的调整期,迅速突围成势的核心赛道和企业。
 
复星锐正资本联席执行总裁刘思齐受邀带来《几时长风起,若何济沧海 》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她从中国资本海外投资概况、出海投资策略、海外投资的“坑”及避“坑”指南三个方面带来了20分钟的主题分享,屡获掌声。


复星锐正联席执行总裁刘思齐带来主题演讲

以下为此次发言实录:
 
刘思齐:2019年,对于创投圈来说是非常有挑战的一年,无论从资金募集,还是项目融资来说,能够在这个时代看到黄金的前景既需要远见也需要胆识。
 
现在的创投圈,特别对于出海创投,我们所聚焦的并不应该是风口在哪里,而是风什么时候才能来,风来了之后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握好。所以,今天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出海投资面临的问题:出海投资,几时长风起,若何济沧海?
 
中国资本在海外投资的投资概况
 
其实总体来说,中国资本在海外的投资还是相当活跃的。我们现在主要通过聚焦介绍“印度、东南亚和以色列”这三个市场的表现,来大致了解中国资本在海外投资的一些概况。
 
印度市场
 
首先来看印度市场,其实中国资本在印度的投资在2017年已经达到28亿美金,其中97%的资金都流向了3个独角兽项目,Flipkart、Ola和PayTM。2018年,中国资本对印度的整体投资金额下降了17.5%,但项目的数量却翻番了,整个投资覆盖的赛道范围也增广,且有一半以上的资金流向了中小型的项目
 
从中国在印度的投资人或机构角度来说,我们们在这边列举了4个在印比较活跃的中国投资机构:阿里、复星、腾讯还有顺为,这4个投资机构在印度都已经投资了10个以上的项目,且每个机构都有一些代表性的投资“大作”,比如:复星在医药赛道里面投的一个印度项目,「Gland Pharma」——印度最早获得了美国FDI认证的制药企业。
 
从印度被投企业的行业细分和估值角度分析,不难发现,其实大部分的被投行业是聚焦于在中国已经出现了独角兽或者超级独角兽的行业,比如说移动支付、电商、网约车、外卖,还有物流。我们甚至可以看到OYO品牌的连锁酒店已经开到中国,据说目前其在中国已经有50万间的酒店资源。
 
东南亚市场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东南亚的市场。
 
在2017年,东南亚的风投交易数量是524起,整个金额是150亿。中国资本整体参与度已达到了12%,如果单看科技投资,中国资本的参与度甚至高达47%。在2017年东南亚风投交易中,有一些代表性项目,比如说Grab 、Go-jek等,这些“爆款”项目的投资方中也不乏一些中国的投资人或机构。
 
其实,东南亚之前的一批投资项目主要集中于模式创新领域,但据研究机构研究表明,在未来的5年之内,科技创新类项目的占比将进一步提高到整体被投项目的20%-40%同时,科技创新领域的一个吸睛点将会是科技金融
 
从东南亚科技创新投资领域的细分赛道来讲,像刚才提到科技金融已经占到了总科技创新项目的五分之一,且这个比重在未来还将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区块链」项目的占比也较大,占整体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人工智能相关项目在过去几年的占比则稍显逊色,仅有3%,但是我们相信这个比例将会在未来有显著地提高
 
从东南亚的中国投资人角度来说,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比如说阿里巴巴,还有腾讯,这些机构在东南亚的投资应该算是相当活跃的。
 
以色列市场
 
第三个市场我们来看一下以色列的市场。以色列的整个市场规模比较小,而且它本身的资本比较有限,所以在以色列基本上有一半以上的项目投资是有海外资本参与的,最为活跃的投资人或机构来自美国、英国和中国。其中,中国的投资活跃度排第三。
 
中国资本在过去20年,一共在以色列完成了138个项目的投资,其中包括17个并购。
 
以色列的被投项目如果按其的行业赛道来细分,基本上清一色是硬科技,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这跟以色列的整个科技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其他市场
 
其实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印度、东南亚和以色列的市场以外,现在也有一些投资人把自己的目标转到了更广阔的非洲市场,像即将上市的「传音控股」它已经成立了非洲的投资部。但是,目前来说整个非洲的投资项目及金额还算比较小
 
除了发展中国家之外,美国的市场投资,因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相比去年,今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出海投资策略的主要背景及原因
 
刚才已经介绍了整个出海投资的概况,现在我们还要深入分析一下出海投资的主要背景及原因。
 
第一个背景及原因就是「经济增长周期的变迁」。
 
《经济学人》杂志把整个世界按照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区间:我们可以看一下会议现场的这个图,其中红色方面都是经济负增长的区域,灰色区间经济增长是在2%以下的。我们可以看到欧洲的大部分的地区,以及日本和俄罗斯都是属于灰色的区间。而绿色的区间,比如巴西、美国等地都在这个区间里,这个区间的经济增速是在2%-4%之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世界的平均水平刚好也在2%-4%之间,为3%。最后是这两个蓝色区域,浅蓝和深蓝,亚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在这个区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速维持了很多年的8%,凭借这个数值,中国可以算是整个全球经济的火车头。
 
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增长到相当高的量体,整个增速趋于平稳,但是我们看到像印度,还有越南一些亚洲的其他国家,它们的经济增速也在一步步赶上来。所以,根据这个图,大家就知道,出海投资的一个主要的考量就是要始终覆盖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
 
第二个背景及原因,我们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中人口模型对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影响来思考。
 
我们可以看一下现场提供的这个人口模型,所有的人口模型设计都是:纵轴为年龄,横轴是相应的年龄段相应的人口所占的比重。
 
从这个人口模型,大家可以清楚看到几个不同的非常有代表性的形状。比如,中国的人口结构模型呈现纺锤形的态势,而印度和东南亚我们则是一个宝塔型的模型,再到肯尼亚则是完美的金字塔模型。
 
三种不同的模型分别代表什么?单从人口模型形状来看,纺锤型模型就说明该地区的年轻人口可能占的比重较少,这对于经济的长期影响是负增长的影响。宝塔型的人口模型会对经济产生正向缓慢增长的长期促进作用,而金字塔式模型则算是一个能使经济能实现长期快速增长的人口模型。
 
综上,我们创业投资主另一个思路就是不断的抓住最大规模的年轻消费群体,把人口经济学的人口模型分析也当做我们出海投资的主要考量。
 
除了刚才列举的两个经济短长期发展的因素之外,我们另外的一个考量是抓取全球技术的制高点。全球技术的制高点由两点组成:技术人才的制高点及技术水平的制高点。基于这两点,我们针对全球的技术情况做一个罗列分析。
 
首先我们看技术人才的来源,一个重要的衡量点就是顶尖院校,通过图表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在这方面应当是占有最高的一个优势。另一个衡量点是人才的学科优势,比如中国的学生非常擅长数学、计算机这些学科,而犹太人则创业和技术学科领域有民族的优越性。
 
而影响技术水平制高点的两个主要的因素为:科研基础设施的水平及技术的落地场景。关于这两个因素,我们从大会的图表上可以了解到,中国和美国各有千秋,美国是基础设施强,而中国是落地场景多。
 
最后一个背景及原因是国际政治情况。
 
今年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也为我们的出海投资带来了较多的影响,比如说“一带一路”,再比如说全球贸易战、科技战,这些背景使得出海投资开始侧重技术领域的投资。以人工智能的企业项目数量作科技领域投资比较基础,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投资量与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投资量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需要注意的是,在科技领域投资当中,除了“量”我们还要保证“质”,要找寻全球最好的技术,要找寻最好的科技落地点,把好的技术给落地到国内。
 
我们来整体总结一下刚才介绍的出海投资分析背景及原因:第一个是经济增长的短期增速,第二个是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第三个是抓取全球技术最领先的企业,第四个是关注国际政治,保证在国际政治变幻风云的大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投资人或机构来说,在思考整个海外投资的背景之后才能更好做海外投资。
 
像复星在海外的投资已经非常多了,且遍布全球的很多角落,“坚持国际化“一直是复星的战略核心。
 
我们复星锐正作为复星集团唯一做全球VC投资的平台,至今已经在海外投资了几十个项目,其中包括印度电商的供应链独角兽平台「Delhivery」、印度最大的OTA「MakeMyTrip」、印度消费分期平台「Kissht」、东南亚最大的母婴社交和内容平台「TAP」以及刚刚交割的以色列的旅游科技项目「Splitty」。
 
出海创投的“坑”点及避“坑”策略
 
最后总结一下海外布局的逻辑,或者说需要考虑的出海“坑“点。我曾经有个朋友他说过,在海外投资有点类似于坐着时光机器,穿越到十多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中国,那个这时你还会再miss“阿里、腾讯、拼多多“吗?
 
但其实很可惜,因为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有自己特殊的“坑“,直接照搬中国美国的例子是行不通。比如在中国、美国市场,广告是互联网变现非常主要的渠道,但是在印度市场,整个互联网广告的转换率及市场价值是非常低的。
 
第二个“坑“点:大趋势预测容易,但是具体时间节点把握却非常难。有一句话说的好,投早了是先烈,但是如果投晚了估值又太高,算不过账来。
 
再者就是如何选择对的人和团队,这始终是出海创投的关键点和另一个“坑“点。
 
作为中国的资本打入当地的一个创业家圈子是挖掘优秀创业者的主要渠道。优秀的创始人他们都喜欢混圈子,以此来联系志同道合的创业同时,包括顶尖院校的校友群,也包括大企业的离职员工圈子。但是投资人如果没有好的鉴别眼光,其选择的项目团队难免就会鱼龙混杂,从而坑了自己。
 
面对这些可能的坑,我们也找了一些填坑的方法。
 
首先第一个避免出差式的投资。要想投好一个区域,就一定要长期扎根,了解当地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从而能对当地的特色有适当的把控。
 
另外一个核心点就是预判拐点来临的时机,我们觉得这时候主要的判断依据是之前其他区域市场的深度调查经验,包括对目标市场的样本的访谈、市场数据的调研和监控。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坚持全球化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本地化,要培养构建本地成长生活尤其具有全球视野的团队。
 
回顾一下一开始我跟大家提到的那两个问题,几时长风起(投资风口什么时候才能来),若何济沧海(风口到来了我们又怎么能把握住),希望我刚才的分享能够给大家或多或少带来解答。
 
最后我还想送给所有致力于出海投资的创投圈朋友两句诗,大家一起共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