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Newsroom

供应链金融的旧瓶新酒

发布时间:2017-07-05
供应链金融的旧瓶新酒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两年有近80家主打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初创企业获得了资本青睐,其中就包括了曾经红极一时,如今在不断探索前行的B2B电商企业。实际上,供应链金融企业的数量原本就相当庞大,如今更是被不少供应链领域的创新企业奉为圭臬。
 
背后的驱动力
据统计局数据,当前我国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已经超过10万亿元;预计到2021年,规模将接近20万亿元。在如今全行业资产荒的大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抓住了大趋势,得以获得快速发展。
  一方面,近年来资金注入实体产业时产生的旱涝不均,使得核心企业愈发强势,供应链企业账期长,资金周转困难;另外,毛利被挤压,人力成本提升导致盈利快速下滑,实体企业压力日益增加;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新的业务增长点,需要发掘更优质安全的资产。
从某种角度看,供应链金融能够最大化彰显“金融”真正的价值,将资金引入实体产业,提升产业链各流通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赛道上的选手
目前市场上供应链金融的参与者主要有四大类
 传统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对于供应链金融始终处于进退两难的纠结状态,看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却担心兜不住的风险
 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无论是传统的民间金融机构,还是不少近期从网贷机构转型为供应链金融的新型互金企业,往往通过核心企业介入供应链金融业务
 供应链服务企业:无论是物流还是仓储的传统企业,因为控制了供应链服务的关键节点,也能直接介入供应链金融服务
 新型电商平台/风控服务企业:这里将这两类企业列在一起是因为两者都承担了类似“风控合作商”的角色,无论是上海钢联、摩贝、中商惠民这样的电商级企业,还是徙木金融这样的基于数据的风控企业,两者都补上了金融机构的短板
赛道上玩家存在竞合关系,但现阶段一定是合作大于竞争,只有持合作开放的态度才能把市场做大。
 
旧瓶装新酒
过去不少所谓的供应链金融本质上都是变相的抵押贷款,如果资产不足以抵御风险可能还需要经营者背上连带责任,因为金融机构无法为风险做准确的定价,更何谈整体风控。这样的供应链金融显然与企业的需求背道而驰。
 
那么创新的供应链金融应该如何切入?
 第一,需要对供应链进行升级改造;复星一直讲的C2M本质就是重构供应链;如今的B2B电商平台早已从单纯的交易服务转向了全供应链服务。过去国内的商贸流通、交易流转都是很割裂的,全国各省市各自为阵,一个区域内还有层层分销;因为当时行业利润还很可观,所以也不会有人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审视流通的效率和质量的问题;但这对于供应链金融企业的风控来说基本就成为了黑盒子。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必须通过系统化的改造来提升供应链服务的颗粒度,使得服务更标准化规范化;
 第二,多维度的数据点;供应链金融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基于交易的真实性,且数据必须是多维度的。为什么强调这一点?过去几年频频出现的重复仓单质押甚至于虚假仓单,从单一角度看交易都是真实的,但没有多维度的数据点,依旧无法排除欺诈风险;另外,通过技术手段在各交易环节采集真实可靠的数据也是至关重要的,平台企业积累的海量交易数据、用户信息和行业信息,是准确定价的前提;而这些数据是原本是分散的,非结构化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不少农村的信用体系都在签字画押的手写账本里;电商平台的价值就是把这些散落在各地的信息做结构化梳理并且做到可记录可追溯;
 第三,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从国际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来看,其参与主体由金融机构开始,并伴随着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的介入而将供应链金融服务推向深入,在国内针对核心企业的“1+N”模式长期存在,但该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
 首先,核心企业毕竟只占据很小的市场份额,例如大化工行业,销售收入能够上百亿的凤毛麟角;
 其二,核心企业过于强势,谈判力上碾压性过强,而且完全处于核心企业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因而,不少时候风险定价明显失准,给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压力;
  其三,核心企业也不是没有风险,完全押注少数核心企业本身就是有风险的,而在逾期和坏账管理处置层面,面对核心企业,金融机构往往又投鼠忌器。
国内的供应链金融虽比国外起步晚,但伴随着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有望跳跃式前进。长期看针对核心企业的1+N模式也不会完全消亡,但基于B2B平台企业的合作风控模式必将有长足的发展。虽然现阶段仍有不少金融机构依旧将B2B平台企业看成是1+N模式中的核心企业,但随着创新模式的不断演进迭代,平台的“担保”角色会逐步被弱化。通过挖掘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的关键信息,平台型企业会完成供应链服务中最关键的拼图。当然,这一切依旧需要过往金融风控的经验借鉴和时间的检验,金融从来不是数据和模型的1+1=2的简单游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真正优秀的B2B平台一定是厚积薄发,敢于尝试创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敢于赚取风险收益。对于预期的兑现其实是企业价值极佳的试金石。